观察丨我国铅蓄电池回收发展迅速,产能过剩、设备工艺问题待解

我国是铅生产和消费大国,与从矿石中炼取的原生铅相比,由废弃蓄电池冶炼得到的再生铅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更低,污染物排放更少,也更符合低碳环保的需求。
7月7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和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22第十七届国际铅锌峰会暨国际铅锌技术创新大会上,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再生铅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仍存在着产能过剩,盈利水平较低,设备工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根据工业和信息部2021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再生铅产量规模将继续扩张,预计至2025年,我国再生精铅将达到290万吨,市场总容量约为400亿元。
铅蓄电池—再生铅循环发展已成为我国再生铅行业的增长主力。我国再生铅原料85%以上来自废铅蓄电池,铅电池行业消耗的铅又有一半以上来自再生铅。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中,天能资源循环事业部常务副总裁张淳强介绍说,2021年,从蓄电池生产企业延伸至废旧铅蓄电池拆解的再生铅企业产能达到417万吨/年,占再生铅产能的38.5%。再生铅行业开始步入智能化、规模化发展,2018年以来新建及在建项目产能多在10万吨/年以上,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士龙则在论坛中指出,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再生铅企业的规模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相关企业的技术工艺装备基本符合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再生铅锌产业中的头部企业已经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不过,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张淳强表示,再生铅行业仍然存在着投入过快过多,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不高的问题。
据上海有色网统计,2021年,我国再生粗铅产量约为404.85万吨,较2020年的267.74万吨增加137.11万吨,增幅51.2%。2022年再生铅产能估计为858万吨,2021年为837万吨。产能不断扩张,而终端需求表现却相对较为平稳,市场逐渐显现出产能过剩情况。
产能过剩一方面打压着再生铅的价格。上海有色网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国内再生铅价格表现为区间内震荡。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3月铅价暴跌报13125元/吨,至近4年来的低位,随后再生铅价格随铅价反弹,但由于再生铅产能不断释放,市场供应增加,对铅价上行形成阻力。2021年国内疫情影响减弱,铅价在14575-15725元/吨震荡运行为主。
另一方面,产能的持续扩张,使得上游原料废铅蓄电池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就进一步拉升原料价格,压缩企业利润。据上海有色网统计,2022年废铅蓄电池报废量约为682万吨,而根据再生铅企业的产能以及今年5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估计,2022年废铅蓄电池需求约为700万吨,市场的需求大于供应。
在对废铅蓄电池争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废铅蓄电池价格不断上涨。据张淳强介绍,2022年6 月国内废铅蓄电池均价为9054元/吨, 废电池月均折率60.53% 。再生铅企业利润进一步被挤占。

“本来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就不算高,这两年受各种因素影响,总体利润率下降有2%左右。”张淳强说。
目前,制约我国再生铅行业发展的不仅仅是产能问题,工艺技术、先进装备水平等瓶颈也亟待突破。
天能控股集团铅蓄电池事业部杨新明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介绍说,我国再生铅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可分为两种,再对废旧电池中的铅膏(泥)和栅板回收后,一种是进行火法精炼或电解精炼,一种是进行湿法冶炼(电解沉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再生铅企业均采用第一种火法冶炼工艺流程,只有个别企业使用第二种湿法冶炼(电解沉积)工艺流程。
“但火法冶炼的工艺存在着金属纯度不高,杂质较多的问题。”杨新明表示。
此外,据了解,再生铅行业的整体能耗仍然较高, 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小再生铅厂几乎均采用反射炉混炼法,新型节能环保熔炼炉、低温连续熔炼等先进熔炼技术尚未在行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且大多数企业在处理废铅酸蓄电池过程中未经过预处理,板栅金属和铅膏混炼,合金成分没有合理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不健全,也成为了行业一大制约因素。目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总量的80%以上为个体废旧物资收购者,中小型再生铅厂处置了近40%的废铅资源,而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完备的拆解预处理设备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再生铅企业反而原料收集难度大。
尽管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但对于再生铅行业未来的发展,与会人士均表示出了乐观。“在我国,再生铅对原生铅的替代是难以改变的趋势。”张淳强说,据其估计,2022年我国再生铅的比例将占据铅产业的60%。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士龙称,行业应该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三废治理,降低能耗。
而随着今年3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收政策》的正式实施,废铅蓄电池市场回收体系已开始逐步健全,铅蓄电池、原生铅企业逐步渗透进再生铅企业,产业再生资源将进一步利用。再生铅企业已开始自身的循环产业规划,走向成熟的闭环道路。 “引领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的核心,最终将落在工艺装备技术,”张淳强说,“而如何提升行业的盈利能力,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表评论